在乡村振兴路上,他们走出两条不同的赛道

七月的德保县那甲镇,稻田翻浪、大棚飘香。在定六村的羊圈旁,许宣宝正手把手教残疾人配饲料;餐甲村的韭菜苔基地里,苏光确拿着订单和农户算增收账,汗珠顺着草帽绳滴在刚摘的翠绿韭菜苔上。这两位乡镇人大代表,一个扎根助残一线,用“微产业”为特殊群体搭起生计桥;一个深耕规模农业,以“产业链”让闲置土地结出致富果,在同一条乡村振兴路上,交出了两份同样亮眼的答卷。
许宣宝在烤烟房检查烟叶。那甲镇人民政府供图
许宣宝——“用拐杖撑起一片天”:在“助残微产业”里种出希望
“残疾不是‘拖后腿’的理由,我能站起来,大家也能。”这是许宣宝常挂在嘴边的话。15年前,肢体四级残疾的他带着一身病痛返乡,看着村里残疾人“想干事却没门路”的窘境,许宣宝攥着打工攒下的积蓄,在70亩闲置土地上试种烤烟、养殖牛羊。从“种烟亏本蹲在田埂上哭”到考取《烟叶烘烤师资格证》,他硬生生把“试验田”做成了“示范场”。
2017年,宣宝家庭农场挂牌那天,许宣宝在门口贴了张纸条:“残疾人优先来干活”。先天性肢体残疾的李世友至今记得,是许宣宝骑着三轮车送他鸡苗,趴在炕桌上帮他改养殖方案,还带着他的山鸡跑遍县城餐馆签协议。如今,李世友的鸡棚年出栏500多只,再也不用靠别人接济。视力模糊的苏启万更感激:“许代表教我摸黑辨羊病,四年就还清了外债,今年要盖新房!”
15年间,农场的烟叶、生猪、鸡鸭、山羊样样兴旺,常年雇佣的15人中,超七成是残疾人。他们中有人从“被照料者”变成“技术能手”,有人从“村里的难题”变成“家庭顶梁柱”。累计带动的残疾人就业者,人均年增收超8000元,许宣宝用最实在的方式证明:“只要找对路,残疾人也能撑起一片天。”
苏光确在韭菜苔基地打理菜苗。那甲镇人民政府供图
苏光确——“让荒田变成聚宝盆”:在“规模产业链”上跑出速度
餐甲村常年面临着“青壮年外流、土地闲置”的困境,还伴随着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的问题出现。村支书苏光确夜里总睡不着:“土地闲着是浪费,乡亲穷着是失职!”
转机出现在2023年。苏光确带着党员干部奔赴钦州考察,发现韭菜苔易管护,病发率低,价格高。他拍板在“撂荒水淹地”先试种50亩,自己带头认领10亩。那年丰收时,看着收购商老板捧着本地韭菜苔连说“品相一流”、农户们围着过秤的场景,成了苏光确最难忘的画面。
如今,餐甲村已建成120亩韭菜苔基地,引进的钦州企业全程提供种苗、技术和订单,“保底收购”让农户吃下定心丸。60岁的留守老人黄妈算过一笔账:“土地流转每亩年收800元,来基地摘菜一天挣100元,一年下来比儿子打工寄回的还多!”更让人振奋的是,产业火了,外出青年回来了5个,“家门口就业”不再是空想。
从50亩试验田到带动全镇发展1000亩,从村集体年增收9.3万元到辐射510户群众,苏光确用“党建+企业+农户”的模式,让不起眼的韭菜苔成了“致富苔”。他常对村民说:“土地不哄人,你对它用心,它就给你长金元宝。”
如今的那甲镇,定六村的羊圈旁堆着待运的有机肥,餐甲村的韭菜苔正通过电商发往各地。许宣宝计划再帮10个残疾家庭建“微农场”,苏光确琢磨着给韭菜苔搞深加工——两条看似不同的赛道,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让乡亲们的腰包更鼓,笑容更甜。
正如村民们说的:“许代表让人暖心,苏代表让人有奔头。”这两位人大代表,一个用“慢功夫”托住最需要的人,一个用“快节奏”激活土地的潜力,他们的故事里,藏着那甲镇最生动的振兴密码:代表带头干,群众跟着上,日子就一定能越过越兴旺。(黄素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