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县那岭乡:推动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并蒂花开”

近年来,广西大新县那岭乡始终坚持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紧密结合,抓团结、促发展、稳民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实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同步繁荣。
以乡村治理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那岭乡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和新时代“枫桥经验”经验为引领,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以“党建+”推进服务、建设、发展和治理,构建“支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共治共享格局,积极打造增团结、惠民生、促发展、优生态窗口。推进“线上民意收集+线下协商议事”双向联动模式,构建乡、村、屯三级党建网格和治理微网格,整合乡派出所、司法所、平安法治中心等力量,建立乡贤理事会、设置法律顾问等,将矛盾纠纷调处纳入乡村治理“积分制”奖励。同时,严格落实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立足乡情村情谋划将为民办实事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抓手,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粤桂协作资金、后盾单位优势等为撬点,实现人居环境提升和实体经济发展联动推进。累计与各村党总支书记面对面集体会诊26次,收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建议20余条,解决基础设施短板等方面问题6个。充分盘活闲置资产引进培育毕方种业公司开发以吸纳脱贫户、返乡人员就业为重点,固定性用工岗位40个、季节性用工岗位200个,带动那岭社区和周边9个村增收,实现人均年增收1.5万元。投入65万元打造那岭社区、那廉村等7处人居环境提升示范点,投入190万元以上再造岜伏美丽新农村,实现美化亮化硬化,已有17户入住,切实将政策红利传递到基层“末梢”、发展实惠落实到群众心坎上。
以人才发展绽放民族团结“进步花”。那岭乡坚持把发展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巩固民族团结、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不断健全人才发展机制,坚定不移吸纳人才、培育人才、善用人才、留住人才,着重培养特色产业致富带头人、土专家,不断夯实少数民族人才发展保障,共推民族团结“进步花”绽放。目前全乡搭建了本籍优秀人才常态对接机制和联谊平台,建立了现任村干部、“三支一扶”、西部计划、退役军人、意向返乡高校毕业生、外出务工和经商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等共计8大类300余人,累计推荐了10余名优秀乡土人才参与大专等学历提升推动各村干部学历年龄“一升一降”,为乡土人才成长赋能、铺路、助力,共享共建民族优惠政策和家乡新貌。同时,动员本土人才参与到发展村集体经济产业、特色产业以及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让本地“土专家”“田秀才”的技术和返乡人才“绝活”获得更多发挥空间。先后引进培育出返乡人才卢向峰创办广西梦宇建筑公司,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助力农户增收,零伟志助力企业整治撂荒土地超过1000亩,吸纳当地劳动力20多人次,帮助群众年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等。
以产业振兴共育民族团结“石榴花”。那岭乡坚持依托本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资源,推动产业链党建赋能,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探索“村村发展”“村企抱团”模式,推行强村带弱村、大村带小村、村企联手共建,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持续推动生态资源与休闲旅游、农耕体验、文化传承等深度融合,增强民族地区自我造血能力,切实惠民生、增福祉和强产业、兴乡村。今年以来,龙宫仙境景区游客接待量达5.2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收入500万元以上,全乡各村以集体经济形式参与发展乡村旅游,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铺就民族共同团结致富发展道路。建立的生态农耕园和民族团结研学基地,累计接待研学活动1600人次以上,加快形成一条集研学教育、农耕文化、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发展路线,推动游客在交往交流交融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梁小神 赵小妹)
来源:大新县那岭乡人民政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